电影眼睛

电影眼睛

DVD

电影眼睛

记录片其它1924其它

  This documentary promoting the joys of life in a Soviet village centers arou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Young Pioneers. These children are constantly busy, pasting propaganda posters on walls, distributing hand bills, exhorting all to "buy from the cooperative" as opposed to the Public Sector, promoting temperance, and helping poor widows. Experimental portions of the film, projected in reverse, feature the un-slaughtering of a bull and the un-baking of bread.
  

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

HD

北方的纳努克

记录片法国1922其它

  本片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摆拍和场景重现曾引起广泛争议,比如隐瞒纳努克平时用猎枪狩猎的事实,刻意表现因纽特人的传统鱼叉狩猎法;又比如为了拍摄冰屋内纳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场景,去掉一半冰屋采光等。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

昌子·淳子·百惠泪的毕业典礼

昌子·淳子·百惠泪的毕业典礼

HD

昌子·淳子·百惠泪的毕业典礼

记录片日本1977日语

  ◎译  名 昌子·淳子·百惠 泪的毕业典礼 出发/Masako Junko Momoe On Stage
  ◎片  名 昌子・淳子・百恵 涙の卒业式 出発
  ◎年  代 1977
  ◎国  家 日本
  ◎类  别 纪录片
  ◎语  言 日语
  ◎IMDB评分 N/A
  ◎IMDB链接 N/A
  ◎片  长 51分钟
  ◎导  演 根本顺善
  ◎主  演 昌森子
  樱田淳子
  山口百惠
  ◎简  介
  昌子、淳子、百惠3人曾经在70年代由于参加选秀节目《明星诞生》而组成“花之三重奏”,成为风靡一时的偶像女生团体。在东京日本武道馆举办的毕业共演纪录电影《昌子·淳子·百惠 泪的毕业典礼 出发》(1977年),收录了包括3人共同演唱但却从未发行过CD的歌曲《初恋时代》等共计22首曲目,昌子、淳子、百惠3人动情演唱画面依次出现,令人再一次重温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另外,片中还会出现山口百惠的丈夫三浦友和,当年为其献花的珍贵影像,可以看到2人当年正在热恋中的小甜蜜。
  据发行方(Horipro Inc.)表示,由于设计到版权等问题,商品化的推行十分困难,2010年恰巧是该公司创办50周年,因此实现了此部DVD的诞生,3位日本国民偶像的昔日风采即将重现世人面前。

赝品1973

赝品1973

HD

赝品1973

记录片法国1973英语

  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 de 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 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
  本片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镜头素材来自由艾尔文•克利福德编剧,法国导演弗朗索瓦•莱兴巴赫(Francois Reichenbach)导演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的BBC纪录片。

幽会百科

幽会百科

HD

幽会百科

记录片其它1964其它

  这是一部探讨意大利人爱情与性观念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纪录片。影片向意大利各地、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年龄的男女们询问关于爱情和婚姻生活、性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甚至采访孩子们“孩子是怎样生出来的”。
  他随意地把镜头和麦克风向着沐浴在阳光下悠闲散步的人们;在镜头后面,他向人们抛出了一个有关"爱情"――这是一个交叉着包容了性、夫妻、快乐、家庭、婚约以及风俗习惯、卖淫及其价格等多种范畴的模糊不定的领域――的问题。有的人把他的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回忆伪装改扮,说起来支支唔唔、顾左右而言它,而他们又时常收拾起他们自己的隐痛,喋喋不休地好象是别人的代言人;他们越聊越近乎,说出他们赞赏的事物和不满意之处;他们勾肩褡背、面面相觑。笑语、伤痛,还有些许狂热迅速在这一群人中间传递,波及每一个人。

狂暴1963

狂暴1963

DVD

狂暴1963

记录片其它1963其它

  《狂暴 La Rabbia》使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片片段和相关评论,试图回答存在主义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以不满、痛苦和恐惧为特征?这部电影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导演,左翼的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和保守派的乔瓦尼·瓜雷希,为观众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的对比分析和处方。第一部分,由帕索里尼,是一个谴责西方文化的罪行,特别是那些对殖民非洲的罪行。与此同时,它是一部关于前非洲殖民地解放和独立的编年史,把这些民族描绘成世界舞台上的新主角,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的“救星”,并暗示他们“无辜的残暴”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宗教。相比之下,瓜雷斯基的角色则是对西方文明的捍卫,以及用传统基督教术语表达的对人类未来的希望。

世界残酷奇谭

世界残酷奇谭

HD

世界残酷奇谭

记录片其它1962其它

  《世界残酷奇谭系列》第一部《狗的生活》1963年出品,开创了一个“残酷纪录片”的先河。由Gualtiero Jacopetti,一个有煽动倾向的记者,以及他的同伴Franco Prosperi和Paolo Cavara三人共同创作的《狗的生活》,向我们展现了来自世界遥远尽头的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可笑的,惊悚的,彻底的,含糊的报道:为了庆祝复活节的星期五,一群意大利人在卡拉布里亚区的一个农村用玻璃切割他们自己;法国画家Yves Klein用他的“人体画笔”挥毫泼墨;新几内亚的一个女人给猪哺乳;赶时髦的纽约客在餐馆里品味昆虫……在Jacopetti的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奇怪与可怕的地方。
  《世界残酷奇谭系列》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直接的展示,让我们退回到了一个孤独的星球,没有保证书,安全指导和政治说法;不再有客观和欺骗的顾虑,导演的视点极端刺激并异于常理之外。这套影片的内容在当年颇受争议,一些挑战道德尺度乃至工作人员自己人身安全的画面,因涉及大量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观的禁区,在全球范围内被限映或禁映。但尽管如此,这个系列仍然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今日已经被认为是纪录片历史上的创举之作。
  2005年10月,美国著名媒体娱乐公司BLUE UNDERGROUND公布了即将重新修复发行意大利著名纪录片MONDO CANE的计划。起初所有人都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先前BLUE UNDERGROUND已经将MONDO CANE这系列以三个套装的形式发行过,只不过是都只是未修复的正片,没有任何花絮。
  然而当随后传出新套装将在全球限量发行10000套的消息时,人们终于按耐不住了,最终套装公布上市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BLUE UNDERGROUND蓄势已久的一次爆发。8DVD-9的超级套装!不仅包含了这个系列的每部影片并将它们最完整地呈现给了观众,更有全球首度发行的两个导演剪辑版和全新制作特辑《MONDO之父:影片导演访谈》,连先前日本二区发行的五碟收藏版都黯然失色(因为它终究是删节版的合集)。所有官方DVD评测网站都毫无保留得给它打出了高分,有些甚至是满分,它就是-THE MONDO CAE OLLECTION《世界残酷奇谭大全》。
  这套影片的内容在当年颇受争议,不仅仅是一些挑战道德尺度乃至工作人员自己人身安全的画面,而且还有关纪录片是否失实乃至伪造场景的问题(当然时至今仍没有确凿证据),前三部电影都侥幸获得了R级评定(但是在英国却只有第三部获准上映),到了第四和第五部,虽然今日已经被认为是纪录片历史上的创举之作,但是在当时却因涉及大量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观的禁区,遭到大幅删减后在美国获评X级,在全球范围内被限映或禁映。但尽管如此,这个系列仍然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仅第一集就获得了1962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和最佳纪录长片奖,不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著名配乐大师奥利维罗和奥托兰尼合作的电影主题音乐,不仅成为金球奖和格莱美奖的赢家,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两位音乐大师随后又为剩下的几部都创作了电影音乐,但可惜的是其中只有MONDO CANE何ADDIO ZIO TOM发行了CD版本,其中后者已经绝版近十年(因为只有日本发行过),在网上卖出近300美元的天价。
  影片的两位导演亚科佩蒂和伯斯佩里都是摄影师出身,改行纪录片拍摄的确是得心应手,摄制组横跨全球组织班底,猎奇的画面背后,也包含着对这个世界的反思,其价值虽不能和社会科教片相比,但也着实不能低估。从MONDO CANE系列之后,SHOCKUMENTRY作为一个名词在世界影坛传播开来,这个系列也成为60年代最赚钱的影片之一。但是后来SHOCKUMENTRY却走向极端,后继的电影人们挖空心思去拍令人震惊乃至反胃的镜头,但却忽视对镜头背后的观念和情感的思考,更不用提各种电影元素的有效融合了。
  本人所购买的是这10000套中的第9339套,厚重的包装在手,感觉嘛,那是相当不错。不过从中没有找到AFRICA ADDIO的美国剧场剪辑版AFRICA BLOOD AND GUTS(80分钟),但是由于那个版本并非导演意图,纯属发行商的一厢情愿,加之整体评价并不高,所以也不觉得有多可惜。
  意大利电影《世界残酷奇谭系列》第一部《狗的生活》1963年出品,开创了一个“残酷纪录片”的先河。由Gualtiero Jacopetti,一个有煽动倾向的记者,以及他的同伴Franco Prosperi和Paolo Cavara三人共同创作的《狗的生活》,向我们展现了来自世界遥远尽头的一系列异乎寻常的,可笑的,惊悚的,彻底的,含糊的报道:为了庆祝复活节的星期五,一群意大利人在卡拉布里亚区的一个农村用玻璃切割他们自己;法国画家Yves Klein用他的“人体画笔”挥毫泼墨;新几内亚的一个女人给猪哺乳;赶时髦的纽约客在餐馆里品味昆虫……在Jacopetti的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奇怪与可怕的地方。
  被认为是“反纪录片”的《世界残酷奇谭系列》,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外国电影之一,《世界残酷奇谭系列》的第二部《疯狂的世界》是第一部的续篇,展示了新奇的、稀奇古怪的宗教,社会仪式,从中国的斗鱼,到反对越战的越南和尚的自焚等。
  《世界残酷奇谭系列》的第三部,《世界的女人》,导演以窥探和利用的角度捕捉到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女人:镜头跟随以色利军队的女人,亚洲做双眼皮整容手术的女人,以及斯堪的纳维亚搭便车的妇女。
  第四部片子《再见非洲》,展现了非洲殖民主义时期疯狂的尾声,用Jacopetti的话来说就是“整个非洲大陆突然的,野蛮的变迁”。本片在欧洲发行时,由于其持续的暴力和种族主义的视点而被定罪。《再见非洲》之后,为了表明反对种族主义的立场,Jacopetti和 Prosperi又有了拍摄有关美国奴隶贸易的“历史纪录片”的想法,在Françoise Duvalier的支持下,片子在拉丁美洲的海地拍摄,巧妙地命名为《再见,汤姆叔叔》,于1971年发行,影片放映后得到了来自观众和批评家的共同反感。
  世界残酷奇谭系列》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直接的展示,让我们退回到了一个孤独的星球,没有保证书,安全指导和政治说法;不再有客观和欺骗的顾虑,导演的视点极端刺激并异于常理之外。Jacopetti知道《世界残酷奇谭系列》的观众们不知道他们将被带到何方。

地中海1963

地中海1963

DVD

地中海1963

记录片法国1963法语

  导演是新浪潮导演中不太为人熟知的让·丹尼尔·波莱(Jean-Daniel Pollet)。上世纪50年代末期,波莱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诸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个,波莱虽然比察布罗尔、戈达、特吕福、里维尔还年轻,但是在他们的光芒笼罩之下,波莱就没那么惹人注目,但他被誉为最善于捕捉普通人情感的导演。生于里尔,波莱大学时代学的是哲学,在看了约翰·福特(John Ford)的《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之后,深受震动,并迅速决定改学电影。1957年,时年27岁正在服兵役的波莱在法国军方电影部学习电影技术。稍后,他成为大导演杜其维(Julien Duvivier)的助手,拍摄费尔南德尔(Fernandel)主演的系列片《穿雨衣的男人》(The Man In The Raincoat)。这个工作对波莱来说,“学到了应该做的事情”。他和他同时代的年轻电影人一样,正在努力打破法国电影传统。有一次他在巴黎郊区的一个舞厅拍摄的时候,波莱认识了克劳德·迈奇(Claude Melki),一个有点矮小、带点自卑、年轻的裁缝学徒。可是在迈奇身上,波莱发现了他个性的另一面。他决定拍摄他的首部电影,一部名为《只要酒醉不醒》(Pourvu Qu'on Ait L'ivresse,1958)的短片,迈奇首次在电影里出演,扮演一个试图在舞厅把妹的委琐男,电影混杂纪录片、剧情片多种元素。这是波莱和迈奇合作的6部短片之一,这是他们多年合作的开始,迈奇获得法国基顿之称。对于他们的合作,波莱说:“他为我做任何事情,他的谈吐,他的舞技,他很有天分。然而离开了我,他就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我于他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1963年,在着手筹拍长片之前,波莱拍摄了《地中海》(Méditerranée),一部45分钟16mm的影片,改编自作家菲利普·索勒斯(Philippe Sollers)一篇文章,波莱想拍摄一部“叙事电影,但是可以游弋于电影和小说之间,并将文字和影象联系起来”。这部电影环绕地中海拍摄了4个月,展示了沿途的风土人情,花了3年时间剪辑,确立了波莱“电影诗人”的称誉,被评论家认为是“最具形的抽象影像家”。

心灵与智慧

心灵与智慧

HD

心灵与智慧

记录片美国1974英语

  本片是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资委任电视纪录片导演皮特•戴维斯(Peter Davis)拍摄的一部探讨美国为何在1959-1975年期间发动对越战争,越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美国人民对越战态度转变的纪录片。这是美国本土首次放映直接采访刻画越南平民惨境的影片,片中多次表现了美军将领的种族主义和美国政府对国内人民的无耻欺骗。电影于1974年在法国嘎纳电影节首映,随即便因内容的严重争议性被哥伦比亚公司搁置。制片人波特•施耐德(Bert Schneider)与亨利•兰格(Henry Lange)向哥伦比亚公司买回了版权,并终于1975年通过华纳公司在美国公映。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被提名同年金球奖最佳纪录片。

二战全史

二战全史

已完结

二战全史

记录片英国1973英语

  该纪录片通过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分别在欧洲、亚洲、中东所挑起的战争,表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海、陆、空的各个战场上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宏大场面。通过该片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如: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登陆及攻克柏林等重大战役珍贵史实资料。
  这是我能找到的《The World At War》最详细的分集名字了,有些是我自己起的名字 :cool!: 这部1974年英国一家电视制作公司制作完成的宏伟巨作应该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权威的纪录片。看看他们做了多少工作就知道这部片子的分量,出现在他们影片中的有事件发生的当事人,有高级军官,有政治家,有普通百姓、还有普通士兵。整部大约26小时的影片中没有一个重复镜头,全部镜头均取材于当时的战时宣传影片或照片。该片的解说为著名英国演员劳伦斯奥里佛爵士,相信听过他诠释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人对他的声音应该有印象。此外该片的资助人是大英博物馆,每集的拍摄都组成了单独的制作小组,有各自独立的编剧、导演,然后经过专门聘请的历史学家审评,再加以精心制作。我相信,在反映二战的纪录片中,不但过去没有,今后恐怕也没有能超越这部片子的了。
  第一次看到这样翻译纪录片的,十分新鲜。不过令我念念不忘的还是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当看到身临其境者一个个出现在屏幕上现身说法时,还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吗?比如第7辑《万岁!日本》中描述珍珠港事件,被采访的有日军计划制定者、特遣舰队的海军军官、驻珍珠港的日本间谍、空袭珍珠港的日军飞行员、当时在场的美国陆军军官、美国海军军官和水兵,甚至还有当时珍珠港的平民。短短20分钟的叙述让你永远难忘。

家乡的消息

家乡的消息

HD

家乡的消息

记录片法国1977法语

  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艾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夜与雾

夜与雾

HD

夜与雾

记录片法国1956法语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李小龙的生与死

李小龙的生与死

HD

李小龙的生与死

记录片中国香港1973粤语

  本片详细介绍李小龙从儿童,少年以及成长后的一生,当中剪辑了很多从未公开的珍贵片断,也有他的珍贵电影片断,包括幼时随父亲同时出现银幕,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代巨星李小龙得一生传奇……

笔记·日志·素描

笔记·日志·素描

HD

笔记·日志·素描

记录片美国1969英语

  Walden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de Jonas Mekas États-Unis, 1969, 16mm, 180’, nb et coul., vostf filmé entre 1964 et1968, monté en 1968-1969
  Walden est le premier des journaux de Jonas Mekas, rassemblés sous le titre générique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 le premier monté, même si Lost Lost Lost, achevé en 1976, montre la période précédente, de 1949 à 1963.
  « Depuis 1950, je n’ai cessé de tenir mon journal filmé. Je me promenais avec ma Bolex en réagissant à la réalité immédiate : situations, amis, New York, saisons. […] Walden contient le matériel tourné de 1964 à 1968 monté dans l’ordre chronologique. La bande-son utilise les sons enregistrés à la même époque : voix, métro, bruits de rues, un peu de Chopin (je suis un romantique) et d’autres sons, significatifs ou non. »
  Jonas Mekas
  « Je n’ai pas disposé de ces longues plages de temps nécessaires à la préparation d’un scénario, puis au tournage, puis au montage, etc. Je n’ai eu que des bribes de temps qui ne m’ont permis de tourner que des bribes de film. Toute mon œuvre personnelle est devenue comme une série de notes. Je me disais : je vais faire tout ce que je peux aujourd’hui, parce que sinon je ne trouverai pas d’autre moment libre avant des semaines. Si je peux filmer une minute, je filme une minute. Si je peux filmer dix secondes, je filme dix secondes. Je prends ce que je peux, désespérément. Mais pendant longtemps, je n’ai pas visionné ce que je filmais et emmagasinais ainsi. Je me disais que tout ce que je faisais, c’était de l’entraînement. »
  Jonas Mekas, 1972
  « Walden de Jonas Mekas s’impose, près de trente ans plus tard, comme un document cinématographique essentiel de la vie artistique new-yorkaise à l’une de ses époques les plus grandioses. Sans jamais choquer ni se confesser, Mekas a imprégné chaque instant de ce très long film des nuances de sa personnalité. Parmi un vaste éventail de personnages, pour la plupart non nommés ou simplement appelés par leur prénom – bien que certains soient mondialement célèbres –, le seul portrait psychologique est celui du cinéaste lui-même : un poète lituanien exilé, fasciné et torturé par sa lente américanisation. Le film est dominé par un rythme staccato nerveux qui s’épanche régulièrement en grandes exaltations. En accumulant massivement des images, Mekas s’est constitué des archives uniques en leur genre pour assembler ce journal visuel, le premier d’une longue série. Aucun autre film ne restitue à ce point la sensation propre à ce temps et à ce lieu, telle qu’on peut la retrouver en regardant le film aujourd’hui. En tant que personnage secondaire apparaissant régulièrement devant la caméra de mon ami, je suis conscient combien sa représentation des autres reste fragmentaire et elliptique, et cependant ces images sont devenues pour moi les indices visuels les plus forts de la personne que j’étais il y a trente ans. Ceci est peut-être la clé de l’œuvre de Mekas : sa découverte d’une forme cinématographique laissant transparaître ses changements d’humeur, sans imposer un masque cohérent de lui-même. Il a ainsi construit une oeuvre qui laisse les autres apparaître dans leur ambiguïté phénoménale. »
  P. Adams Sitney, 1996, Le Livre de Walden, éd. Paris Expérimental, 1997
  « Disons que, cinématographiquement parlant, il n’y a peut-être rien de plus beau que les trois premiers plans de Walden : des arbres dans un parc bleuté par les reflets du soleil d’hiver, la neige et l’aube du printemps ; du temps, proustien ou haché en haïku, du temps qui tient dans la main, du souvenir partout. »
  Philippe Azoury, « Vivace Jonas Mekas », Libération, 31 octobre 2000

德国之秋

德国之秋

HD

德国之秋

记录片其它1978其它

  1977年,一个商人被绑架后又被谋杀,杀他的是左翼的称为RAF的恐怖分子Armee Fraktion(红色帮派),他们绑架商人是为了试图以交换他们被抓的领导人。当诱拐的努力和一次劫持飞机相继努力失败后,RAF的3位非常杰出的领导人,安德烈亚斯巴德,古德兰·恩斯林和吉恩·卡尔泪谱,全部在监狱自杀。这3人实际上是被政府授命谋杀的。

可爱的动物

可爱的动物

HD

可爱的动物

记录片其它1974英语

  南非著名导演Jamie Uys的这部纪录片由西至东介绍了纳米比亚沙漠中的红白沙漠、绿洲与卡里哈利沙漠中的动物居民。导演以愉悦的心情、平等的心态展示了狒狒家族的沙上杂技、被未婚妻强迫返工的织布鸟小伙子、吃下了腐烂发酵果实导致醉酒的动物们……同时亦有严酷干旱季节中自然淘汰的伤感段落——鹈鹕父母们不得不抛弃尚未学会飞翔的子女,龟裂的地面上留下一行行干瘪的幼小身体……电影自始至终有巧妙配合交响乐的动物行为剪辑,或灵动或诙谐,辅以动画等手段将非洲沙漠的动物天堂一面介绍给喜爱动物的观众们。
  本片获1975年金球奖最佳纪录片奖。

持摄影机的人1929

持摄影机的人1929

HD

持摄影机的人1929

记录片其它1929其它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

波河上的人

波河上的人

HD

波河上的人

记录片其它1947其它

  

狐狸的故事

狐狸的故事

HD

狐狸的故事

记录片日本1978英语

  耸立于日本北海道鄂霍次克海边的老橡树,见证着狐狸一家的悲欢离合。寒冷冬季,伴随着漂流而来的冰川,北狐菲利普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他打败满怀敌意的同类,并邂逅美丽的母狐莱拉。菲利普和莱拉相亲相爱,结为夫妇。冬去春来,冰雪融化,经过焦急的等待,夫妇俩总算迎来五只可爱的小宝宝。绿草茵茵的草原上,狐狸宝宝快乐成长。遗憾的是最小的狐狸天生失明,等待他的只有残酷命运。莱拉为了帮孩子们找到食物,不惜闯入人类的领地,威胁和死亡如影随形。
  坚强的菲利普一家,感动了无数的人……

最后华尔兹1978

最后华尔兹1978

HD

最后华尔兹1978

记录片美国1978英语

  本片是美国摇滚乐队“THE BAND"在三藩市作告别演出音乐会的纪录片。 片中的大腕实在太多了。
  马丁.史高塞斯的导演手法出色,在把握节奏、色彩运用方面掌握得非常有尺度;鲍里斯.李文的摄影技术也是炉火纯青,使得本片成为摇滚乐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动影视影动影视艾德影视艾德影视瑞影影视瑞影影视莱拉影视莱拉影视脉动影视脉动影视明格影视明格影视闪客影视闪客影视节拍影视节拍影视唯诗影视唯诗影视鬼马影视鬼马影视觅境影视觅境影视琅嬛影视琅嬛影视沸点影视沸点影视街头影视街头影视老铁影视老铁影视